只能从他的一众外甥中产生了。
当然,也是因为,这些事确实是萧瑟瑟干的。
郭成皱眉:“如此大事,竟缘于一女子?”
萧奉先遮掩道:“我朝女子地位尊崇,不似贵朝。”
想到萧绰,再想到大小梁太后,郭成觉得,胡族的女人地位是比较高,他自言自语道:“萧瑟瑟,嗯,这个名字我记住了,回头会禀报给我家皇帝陛下。”
接着,郭成又说:“即便真有萧瑟瑟从中挑拨离间,你朝也不该如此糊涂,妄毁盟约,以至两国交战,生灵涂炭。”
萧奉先赔罪道:“是是是,我二人回去便向陛下进言,力陈利害,定让陛下迷途知返,重归和平之道,再不轻启战端,荼毒苍生。”
左企弓亦连连点头,补充道:“萧国舅所言极是,我二人回去后,定当竭力劝谏,使两国百姓免受战乱之苦,重享太平盛世。”
郭成望着二人,目光深邃,缓缓开口:“你二人既有此心,本将姑且信你们一回。”
接着,郭成对萧奉先和左企弓说:“我朝皇帝下旨,教你二人看看我朝是如何用兵的,再选择是否与我朝开战。”
言毕,郭成骑马下山亲临阵前,令将士擂鼓助威。
霎时间,号角大作战鼓齐鸣。
只见宋军呼啸而去从三面攻城,如波浪一般鼓噪而进。
城墙上,涿州守将见状,急忙调兵遣将,弓箭手们迅速就位,矢如雨下,企图阻挡宋军的凌厉攻势。
然而,宋军阵中早有准备,各种攻城器械层出不穷,借着鹅车、飞楼、天桥、云梯、轒辒车的遮挡,大量宋军运动到城下,开始猛烈攻城。
也就一个时辰左右,只听得震天撼地般的一声炸响,西面的城墙就被炸开了一个巨大的豁口,尘土飞扬之中,宋军如潮水般涌入,势不可挡。
涿州守将眼见城池即将失守,面如土色,急令残余兵力拼死抵抗,却已是回天乏术。
不到傍晚,宋军就攻占了涿州城。
让萧奉先和左企弓万万没想到的是,郭成竟然直接下令,凡是参与抵抗的达官贵胄、士绅望族、豪门大户、头领、军官,不论番汉,不问缘由,一律处死抄家,所得土地平均分配给涿州的平民和奴隶,不分男女老幼。
萧奉先和左企弓并没有意识到,赵宋王朝此举的深意,他们只看到了赵宋王朝的狠辣,觉得赵宋王朝这是杀鸡儆猴,也是在立规矩——乖乖投降重重有赏,抵挡到底杀无赦。
萧奉先和左企弓连夜往燕京城赶。
回到燕京城以后,萧奉先和左企弓以及他们的随行人员全都很高兴,他们互庆新生。自从前往雄州,至今刚好过去十二个日夜。这十二天,他们每天都是在刀尖上度过的,每时每刻,他们都有性命之虞。
还好,他们最终有惊无险地回来了。
一回到燕京,萧奉先和左企弓就看见,燕京城里一片慌乱景象,许多有钱人家开始张罗着离开燕京北上避难。街巷间,百姓们神色惶惶,忧心忡忡,议论纷纷,都在说着辽国接连失利的消息。商铺紧闭,市面萧条,仿佛整个燕京都被一层阴霾所笼罩。
辽国朝廷组织安排有关人员,在燕京城大街小巷四处散发小榜,招募“敢勇死士”,组成新军。
燕京城中的各民族百姓纷纷响应,积极报名参加。
还有一些来自沦陷区的人员,以及溃散的军兵,他们已无家可归,于是也纷纷前来应募。
甚至,许多富豪之家也散榜说,他们要自备钱米,招募敢战之士助国抗敌,守卫燕京。
萧奉先和左企弓无心顾及这些,他们径直入宫,将他们这一路的所见所闻,尤其是宋军只用了一个时辰就攻破了涿州城,以及将涿州的达官贵胄、士绅望族、豪门大户、头领、军官,不看番汉,不问缘由,一律处死抄家的事,禀报给了耶律延禧等人。
耶律延禧听完,面沉似水,心惊胆战。他万万没想到,宋辽两国短暂的接战,打出来的战果竟然是,辽军一边倒的输了,关键,用不了多长久,已经打破燕京屏障的宋军就会兵临城下,直接威胁他的安全。
对此,有的辽臣认为,宋军来势汹汹,目标很明确,就是朝着燕京城而来,而燕京城内辽军守城力量不足,勤王之师还不知道何时能来,所以皇上待在城内很不安全,他们力劝耶律延禧出城避战,北撤辽中京,避敌锋芒,从长计议,而避免留在燕京城以防出现不测。
有的辽臣认为,燕京城是天下少有的坚城,当初宋军一路势如破竹,迅速打到了燕京城下。赵光义亲自督战,宋军从四面向燕京城发起猛攻,但一连十余天未能攻破。后来,辽景宗耶律贤急派南府宰相耶律沙、大将耶律休哥等率精兵救援。耶律休哥赶到后,与原已败退的辽军会合,从三面攻打宋军,城内辽军也杀出配合,宋军三面受敌,全线溃败,赵光义中箭受伤,乘驴车仓惶撤离。有这样的例子在前,他们就应该固守待援。
有的辽臣认为,即便要守燕京城,也不用皇帝亲自
第174章 送文妃以求和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